但多数情况下,每当韩寒从北京回到车馆,他的成绩都会被其他两个人超过。
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掉到第三,韩寒连行李都不放,直接奔赴车场,有时候车馆没有开门,但在韩寒强烈要求消费的情况下,车馆“不得不开门”。
韩寒自己的第一辆车是辆改得花里胡哨的富康,据说当他看中这款车后,当场掏出142650元现场提车,并将其从上海开到北京进行改装。
这辆车最大的优势只在于可以用来泡涉世未深的小姑娘,真正上路就露怯了。“本来起步到百公里是13秒,改完以后变14秒了,因为重了嘛,轮胎又加宽了,车也笨多了。”
至于为什么没买其他的品牌,是因为当时只能买到桑塔纳、捷达、富康这三种国产车。
由于连考三次驾照都没能通过,韩寒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。
“考过3次驾照,第一次笔试我看旁边一哥们的,他选一个我选一个。结果后来我才弄明白,原来他的是B卷,我的是A卷……”
在没有汽车开的日子里,他就只能到卡丁车场去一圈一圈地过干瘾,2001年,韩寒开着这辆改装车,和几个玩飞车的朋友在北京组建了一支“极速车队”。这支“个体户”性质的车队甚至没有自己的练车场,除了卡丁车场外,只能在北京近郊怀柔的山路上练车。
“等于是非法飙车,还差点掉沟里去。”韩寒回忆说,“当时开得很差,乱七八糟的,开车也不是很理性,能开快就开快,很冲动。”
2003年,韩寒高调宣布加入赛车圈,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站的比赛——不过这时他的坐骑已经不是当年那辆改装富康,而是一辆从香港买来的三菱5代。
那场比赛是他唯一一次提前偷偷勘察过的比赛。赛道开始是五百米到八百米的一条大直线,然后是一个左转弯,进入记者和观众最云集的地方。
“比赛前夜,我进行过无数次幻想,那人生的第一个转弯要如何呈现,是走一个非常标准的赛车线呢,还是炫目的漂移入弯,或者是中规中矩拐过去就行?结果是我没刹住车。”
“职业车手韩寒”的生涯第一个转弯就从一把倒车开始。
之后不久是浙江龙游站,那里是砂石路。“我喜欢拉力赛,就是因为少年梦想。看着那些拉力车手在山间树林里高速漂移,十多岁的我目瞪口呆。从那一天,我就立志要和他们一样。当绑上安全带,戴上头盔,我觉得我所崇拜的拉力赛前辈们都附体在我身上。”
韩寒在近十年之后的一篇文章里深情满满地回忆着。
实际上,那场比赛他在第一个赛段就掉进了沟里。赛后他总是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说:“成绩不重要,开心就好,反正只是来参与的。”
02
当时韩寒刚接触拉力赛,完全是个新人,开车技术也不过硬。而提升车技最好的方法就是坐一坐高手的车。
机缘巧合下,韩寒和徐浪在2002年的时候相识了。
那个时候徐浪在上海大众333车队。韩寒把自己的破车开去了浙江的武义,徐浪的老家。当坐上了徐浪的车,韩寒才知道“拉力赛应该怎么开”。
从此之后,韩寒每年都会去徐浪家里做客,韩寒说徐浪是他见过的最乐观和好客的人,无论在他最困难的赛季有多少的事故和故障,徐浪都从来不曾悲观,在他退出比赛的时候,他看见韩寒的赛车过来,都还会等在一个地方跑过来击掌。事后二人见人就吹,说我们在比赛中完成了一次握手和对话。
不过可惜的是在2008年,车手徐浪在帮助别人拖车的时候,因为意外去世。
在得知徐浪去世的消息后,韩寒一度哭的开错了路。九年之后,韩寒拍摄了一部《乘风破浪》,片中男主角的名字就是“徐太浪”,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,来祭奠自己的至交好友。
03
在赛场上几乎从没赢过的韩寒,在2005年退出了大车(N4)组,加盟上海大众333车队,他的坐骑也换成了一辆1.6升的POLO,而他也从“吉祥物”变成了“三号车手韩寒”。
不过这时候车队的人更喜欢喊他“韩老四”,这一年他最习惯的事情就是在前三名开完香槟之后,作为“其他也完成了比赛”的群众演员之首率先通过收车台。
还是这一年,他获得了珠海站冠军,上海站亚军,北京站季军及收官战冠军。两年内更拿到了场地与拉力两个项目的千六组年度总冠军。
2007年CRC的比赛,上海大众333车队的韩寒以领先队友一分的优势,最终夺取了该项目年度车手总冠军。
从此之后,队友不再喊他“韩老四”,而是喊他“韩少”。
2012年11月13日这天,上海大众333车队换上了人手一台iPhone5,这是“韩少”送给大家的礼物。
在夺冠之后的几天,韩寒背回了一麻袋iPhone5,送给自己的赛车维修团队,当作庆祝自己拿下2012赛季中国房车锦标赛(CTCC)年度总冠军的礼物。他也成为中国赛车史上第一个同一赛季登顶CRC和CTCC两项赛事年度冠军的车手。
从2003年参加职业车赛开始,到2012年历史性地坐拥双冠,再到现在夺得China GT的冠军,16年一晃而过,原本那个20岁少年亦步入而立之年,为人夫为人父,他现在可以开最好的赛车,有无限量供应的倍耐力轮胎,车身上无数赞助商贴纸。
他依然记得当年米其林给他的那六条轮胎,以及被赞助商嫌弃的伤痛。在电影《飞驰人生》中,他用一句台词代替了自己所有的想法:
Heroes never die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