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0年2月25日,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,大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爱新觉罗·旻宁驾崩,临终前,他召见宗人府、御前、军机、内务府十位大臣,宣布了他人生最后一个、也是极其重要的决定——皇位的继承归属。
众大臣清晰地听到了虚弱的道光帝口中说出的旨意: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。紧接着,他们在皇四子被召见后打开了立储鐍匣。当御书被打开后,里面的内容让一干大臣着实一惊。诏书里写着三行内容,第一行写道: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;第二行写道: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;第三行是第二行内容的满文。
一份御书,尤其是事关皇位江山传承的御书上写了两个名字,在满清历史乃至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前所未有的。而就是这样一份独特的御书,真实反映了道光帝在皇位继承人选择上的纠结心态。这应该是他人生中做出的最艰难的选择,
这份御书写于道光二十六年立秋,即1846年8月8日,此时道光帝已经64岁,在古代的皇帝中算是相当高龄了。在此之前,他一直没有选择自己的继承人(至少从史料佐证上看还没有)。要知道,他的父亲嘉庆帝在自己39岁的时候就将刚刚年满16岁的绵宁(即位前的道光帝,后改为“旻宁”)定为了皇位继承人。那么为什么道光帝迟迟没有确定皇太子呢。综合来看,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。
首先,他深知当皇帝是天下第一苦差事,尤其想当个好皇帝更不容易,祖宗打下的江山绝不能随便交给哪位皇子。他本人是在大清帝国急剧衰败之时坐上龙椅的,执政以来,虽勤政图治,事必躬亲,力倡节俭,想干出一番辉煌业绩,但无奈资质平庸、能力有限,诸如吏治、河工、禁烟、漕运、盐政等方面均无明显起色,到头来反落下遗恨无穷的内忧外患。尤其是鸦片战争,虽然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颇高的知名度,但给他带来的却是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。
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道光帝头三个皇子先后夭折,尤其是皇长子奕纬,在23岁朝气蓬勃的壮年暴卒,使他精神备受打击,江山延续的希望一再落空。而其他6个儿子都是在皇长子奕纬死后,也就是道光帝49岁之后才陆续出生的,导致他立储的时间不得不往后推迟,毕竟,他不可能从一帮黄口小儿中选择继承人。
道光皇帝像
待到后几位皇子稍稍长大之后,皇七子、八子、九子因年纪太小,在皇位继承人的争夺中被率先淘汰出局,剩下年龄适当的只有皇四子、皇五子、皇六子。而皇五子奕誴因长相一般,且性格怪癖,不受道光帝待见,早早被过继给了道光帝的弟弟、已死去多年且无后的惇恪亲王绵恺。这样就只剩下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。然而就是在这两个儿子中,道光帝却陷入了长久的迷茫。他不知道选谁了。。。
首先两位皇子年龄相仿,奕詝长奕訢两岁。其次,二人各有特点,奕詝老成持重贤慧,但才气稍显逊色;奕訢才华出众且明慧冠人,但看起来有点不够稳重。其三,他们也各有优势,奕詝虽为皇四子,但在三位兄长夭亡后,实际上就是长子,要知道这在古代是莫大的优势,即便如满清实行密建制度而不用立长不立幼的惯例,也不容小视;皇六子奕訢的优势在于长相俊美,身体强壮且武艺不凡,而反之,奕詝则不如奕訢那般俊俏,而且野史记载奕詝腿部受过伤,走路稍有不便,换言之,有点跛脚。
当然,这都是旁观者的分析,最终的裁判和决定权都在道光帝手中。而皇帝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更是不可能轻易表露或者留下证据,因此他的心路历程旁人自然不可知。但我们从一些侧面或许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。
皇位继承人只能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中产生,这个即便在当时应该都没什么疑问,二人应该都心知肚明,只不过大家讳莫如深而已。
关于二人争夺帝位的故事,野史有精彩的记载,最为知名的就是关于皇四子奕詝老师杜受田的两个故事。
一则是说,杜受田早有拥戴奕詝成就帝业之心,他十分注意窥探揣摩道光帝的心思。这天,道光帝命各位皇子校猎南苑。按照规矩,正在读书的皇子要奉命外出,临走时必须向师傅请假,以体现尊师之道。皇四子走到上书房请假,见只有师傅杜受田独坐斋中。皇四子说明来意后,杜受田示意皇四子近前,对他耳语道:“阿哥到围场之中,只管别人跃马射猎就是了,千万不要出一枪发一箭。不仅你自己如此,并且一定要指挥你的随从也不要捕杀任何一只生物。围猎结束皇上如果问及此事,你应当这样回答:时下是春天,正值鸟兽怀春生育之际,不忍心猎杀它们以干天和;而且,我亦不想用马弓一日之长与各位弟弟争你高我低。阿哥如此回答皇上,必定能够符合皇上心意。这是关系你一生成败的关键,一定要切记在心,不可疏忽忘记。”
皇四子奕詝果然按师傅所嘱行事。南苑校猎之日,在众皇子中数皇六子所猎禽兽最多,他因此顾盼左右、沾沾自喜。而奕詝默坐一边,随从都垂手侍立,一无所获,皇上便询问皇四子为何这样,奕詝按照师傅杜受田所教一套言辞作了回答。道光帝听了不禁大喜道:“其所思所为,真乃符合仁君的标准啊!”
这故事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太精彩了,非常符合古装宫廷大片的套路,也为皇位争夺增添了很多戏剧性,而且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认同,甚至还写入了正史。据《清史稿·杜受田传》载:至宣宗晚年,以文宗长且贤,欲付大业,犹未决。会校猎南苑,诸皇子皆从,恭亲王奕获禽最多,文宗未发一矢,问之,对曰:“时方春,鸟兽孳育,不忍伤生以干天和。”宣宗大悦,曰:“此真帝者之言!”立储遂密定,受田辅导之力也。
另一则是说,有一次,道光皇帝的病情日渐加重,一天内,他下旨分别召见皇四子和皇六子。奕訢先被召见,他在道光帝面前侃侃而谈,从时弊到对策头头是道,待皇四子进宫前,杜受田和他说:如果讨论时政,你恐怕不如六阿哥(奕訢),所以你见到皇帝就只管趴在那儿哭,以此表达你的孝心就可以了。于是,奕詝扑倒在父皇面前,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。相传,这次召见是道光皇帝有意考察两位皇子,最终他认定皇四子更为仁孝,选择让皇四子奕詝继承大统,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,而皇六子奕訢则在日后被封为了恭亲王。
但笔者认为,这两则故事可信度不高,首先,古代夺位之争都是比较激烈,甚至事关生死,众皇子及其导师团队们绝对是谨小慎微、如履薄冰的,这种密谋之事除了当事人之外,是否有知情的第三者都很难说,尤其是满清还发生过康熙一朝众皇子夺位的惨烈斗争,当事人不会不谨慎。而在奕詝成功登上宝座之后,也绝不会主动揭短,更不会让这种消息传开,因为那样,就显得自己的帝位多少有些“来路不正”了。
不管有多少动人的传说,不管两位皇子明里暗里有多少激烈的竞争,道光帝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是无疑的,最大的证据 开篇所说的那份著名的立储朱谕,内容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他内心的徘徊不定。他到最后还在犹豫不决,索性把两个儿子同时写进谕旨。从这份确凿的档案证据中,我们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了他对两个儿子的喜爱,一个给予了江山,另一个给予了作为父皇除了江山之外能给予的最高待遇。
道光帝最终安心地逝去,但他的这个选择却影响了大清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走向。历史证明,道光帝着实看走了眼,咸丰皇帝确实比他英明不到哪去。作为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,他能力平庸,且身体欠佳,刚过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,留下了个大烂摊子。他执政期间,内忧外患不断,吏治未见好转,经济萎靡不振,太平天国、捻军等农民起义不断,列强侵略日益加剧,二次鸦片战争更是让他英明扫地,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外族入侵面前弃都逃跑的皇帝。
很多人说,如果道光帝当初选择皇六子奕 訢,可能就不会这样,至少不会这么烂,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, 奕 訢确实才干超人,内政外交均有建树。但历史不能假设,我们不敢说当初让皇六子继承皇位就能做出怎样骄人的业绩,就能改变历史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如果他继位,慈禧太后就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,也不可能掌握中国政权40多年,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这么大的灾难。
“一匣双谕”,如今静静的躺在档案馆,时不时接受后人的研学。而当初的人物和故事传说早已灰飞烟灭,消逝在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中。